兒童福利聯盟為瞭解學齡前幼兒學習英語的現況,曾針對台北市家有幼兒的家長進行調查,結果在完成的五百八十九份有效問卷中,高達八成五的家長認為學齡前幼兒有必要學習英語,六成以上的家長表示目前或以前曾讓孩子學習英語,因此若以目前台灣約一百七十三萬的學齡前幼兒人數來推估,約有一百零四萬幼兒在讀小學前就已學過英語。 此外,四成以上的家長堅持幼兒學英語一定要由外籍老師授課,不接受本國籍會說英文的老師。這個調查結果反映出家長對於幼兒學習英語的三點觀念,一是國人向來認為小孩的語言學習能力強,反正英語是孩子將來必備的強勢國際語言,晚學不如早學的效果好。第二是既然小孩要學英文,最理想的情況就要請外籍老師來教,孩子才能一開始就學到字正腔圓的英語。第三是英語要學得好一定要「沈浸」在全英語的環境中,才能養成以英語思考理解的習慣。但是這些相信提早學英語、外籍教師教學能提高英語學習成效及全英語教學才是理想教學環境的想法,卻容易衍生成串的問題,本文將針對上述三點家長常有的迷思,從學界研究的觀點加以簡要地討論。提早學不等於學得好首先就幼兒學習英語的年齡而論,許多語言學習理論與研究(Lenneberg, 1967; Bickerton, 1981; Scovel, 1988; Bialystok, 1997)都指出,青春期(puberty)以前的兒童具備敏銳的音韻學習能力,情意方面的障礙如學習焦慮也較低,這段期間被視為非常適合學習外語的關鍵期(critical period),過了關鍵期後才開始學外語,通常無法達到和其母語相同的水準。對於關鍵期的解釋有學者是從神經生理學的觀點出發,如Lenne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