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為了理解文字的意義,我們還具備兩種主要的資訊處理模式,一種是由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另一種是由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由下而上處理模式是基於我們對個別字詞、片語意義和文法規則的認識,由上而下則是利用我們的背景經驗和對題材的知識來詮釋文本內容,兩者相輔相成構成對文章的完整瞭解,缺一不可。簡言之,閱讀要在很短時間內處理龐大的資訊,其實是種相當複雜的心智活動,只是我們都習以為常而不認為有何特別之處。
尤其當我們在閱讀母語中文時可以下意識地完成上述複雜的心智運作過程,但是在閱讀英文時的感受和效率就有天壤之別了。英文文本中若充滿大量我們不熟悉的字彙和句型,會導致閱讀流程的中斷和訊息接收的阻礙。為了解決閱讀英文的困難,很多人就採取由下而上的處理模式,拿出字典拼命查單字片語的意思,可是這樣的學習方式是不夠的。常有人辛苦查了老半天的單字,可是拼湊在一起仍是不解整篇文章的意義,而且也會打斷閱讀的思路,拖慢閱讀的速度,徒然浪費時間,很容易就產生學習挫折,甚至放棄學習。事實上,文章中每一個字的重要性並不是相等的,忽略或根本不懂某些字的涵義也不致於影響我們習得該文的要旨。因此除了由下而上的資訊處理模式之外,我們也需要由上而下的模式來協助我們閱讀英文。

記者批評此翻譯是「讓人看了啼笑皆非」,但看了這則新聞卻是「哭笑不得」,因為雙鐵用的本來就是道地的英文說法,在英文中講換尿布用「change the baby’s diaper」或「change the baby’s nappy」是較完整的說法,但一般只說「change the baby」就夠了,例如美國太太就常對老公說: 「Honey, can you change the baby?」(親愛的,你可不可以換一下嬰兒的尿布?)。此新聞中的「尿布台」是在公共場所作為指示標語,因為空間有限而要求用詞簡約,把原本動詞加受詞的「change the baby」改成動名詞片語的「baby changing」在英文的公共標語中是很常見的作法。
但如果有人對於「尿布台」譯名的正確性還有疑義,其實到網路上查詢一下搜尋引擎即可。例如鍵入「baby changing」,而且只瀏覽英美母語國家的網頁,就可發現「尿布台」的英文翻譯「baby changing station」是沒錯的,也可用「baby changing table」;另外,換尿布時用的襯墊就叫「baby changing mat」或「baby changing pad」。
或有人說那雙鐵應在Baby Changing後應該要加Station或Table吧,但Baby Changing兩字已經是寫在尿布台上了,作為一種公共標示語,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都要精簡用字,因此Station或Table不寫沒關係,因為使用者已經可以看到尿布台了。就像國外的垃圾桶上就直接寫Trash,也不用寫Transh Can,公共標示語的英譯要將文字空間限制與使用者容易理解的條件考慮在內。
此外,有時講者會不自覺會發出一些無意義的語音如um, er, ah等或口頭禪如so, okay, right, well, you know, let me see等,如果使用的頻率太高,確實會讓人覺得厭煩,無聊的觀眾甚至還會計算出現的次數,可是有趣的是講者卻不會發覺自己一直在重複說出這些語音或字詞。矯正的方法就是錄下自己的演講,然後仔細聆聽自己的口說習慣,很容易就可以找出自己的口頭禪和無謂的語音。
雖然我們應該盡量避免這種情況,但偶爾脫口而出時也沒不用緊張。對觀眾而言只要這些語詞出現的頻率不要太高,聽起來反而比較自然親切,而不像是在背文稿。講者其實也可以使用這些詞語當作填補語(filler)來爭取思考的時間,這在口語表現中也是很平常自然的事。
以下是就國人在英語口語報告時必須要注意的地方作說明:
一. 語塊 (chunking)
在口語報告時並不是將個別的英文逐字分開唸出,這樣會顯得零碎不連貫。應該是以一組字(a group of several words),亦即語塊(chunks)為單位唸出才會流暢,而且語塊與語塊之間稍作停頓(pausing),使每個語塊聽起來都是有完整意義的詞組。
如同書面英文會有標點符號來告訴讀者閱讀時如何斷句,口語報告時也要善用停頓來提示觀眾聆聽的節奏。至於要在句子中的哪些停頓來形成語塊呢?最明顯的地方當然就是每個句子結束的句號,一定要完全的停頓(a complete stop),講者也可趁此機會吸氣以繼續之後的講演。其它句中如有逗號、分號以及名詞片語(noun phrase)、介系詞片語(prepositional phrase)、子句(clause)或有完整意義的語塊處則可以稍加停頓。一般而言,在句尾的停頓應該比在句中的停頓來得長一點,方便觀眾判斷該句是否已經結束。
但是如果講者停頓的地方不對或停頓次數太多,聽起來就像是遲疑沒信心,甚至會讓語塊之間的聯結意義不清,產生混淆誤解。因此報告時要注意語氣停頓的地方。
二. 語調 (intonation)
口語報告時的語調高低(the rise and fall of your voice)有助於報告者詮釋他所提供的資訊,也可以顯示出對其報告的態度和熱情。如果報告者只是用很平淡單調的語氣(flat and monotonous voice)從頭講到尾,相信很多聽眾不自覺就感到厭倦,或許有些人就因此進入夢鄉。所以報告者要有意識地根據報告內容來調整變化自己說英文的語調,使其變化有致,讓觀眾不自覺投入。
例如陳述句(statement)語調的基本模式是先上升再下降,首先隨著句子的開展逐漸將語調提高,碰到重要的內容字如名詞和動詞時還需要加重音量(volume),直到句尾時再降低語調(falling intonation),可以提示觀眾這句話已經結束。另外,如果是助動詞或be動詞開頭的封閉性疑問句(closed questions or yes/no questions),則句尾尾音的語調則會提高(rising intonation),突出該問題仍需解決的語氣。以下是例句:
The boys and girls play differently, speak differently, and are interested in different things.
男孩和女孩遊玩的方式不同、說話方式不同、連有興趣的事物也不同。
三. 說話的速度 (rate)
報告時說話的速度也會影響整體的表現及觀眾理解的程度,說得太快會讓人覺得講者個性急切不耐煩,說得過慢又可能讓人覺得溫吞沒精神。而在使用英語報告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還會因緊張奮而影響說話的速度,有可能比平常講得更快或更慢,導致原本規定20分鐘的報告,卻可能提前結束或來不及講完只好草草作總結,使得辛苦準備多時的報告只因為說話的速度欠佳而功虧一簣。
美國學者Daly和Engleberg (2001:236)曾建議口語報告的速度,一般而言美國人每分鐘講145至180個英文字是較佳,講125至145個字是可接受的(acceptable)範圍,而每分鐘講不足125個字則為太慢,超過180個字則是太快。但是以這樣的標準來看台灣的英語講者的速度,絕大部份的人每分鐘講不到125個英文字,就算勉強達到,聽起來也不太自然和正確。另外也有Heyen和 Vaughan(2000:25)認為非以英語為母語人士(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在作商業簡報時每分鐘約講90個字,也就是在20分鐘的簡報內大概要說1,800個字,這可以作為我們台灣學者作英文學術報告的合理目標。總之,外國人多能體諒台灣講者的英文表現,我們寧可力求發音的清晰正確,而無需為求快而破壞訊息傳達的完整順暢。
另外,報告時若能同時呈現快慢不同的說話節奏,比較能維持觀眾的興趣,而且說話的速度也可以凸顯內容的重點。特別是講到內容中比較重要的地方應該把速度放慢,可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提示重點。或是碰到內容比較艱澀複雜的地方,說話速度較慢也可以讓觀眾有時間消化思考所聽到的內容。
全英語教學 貶抑母語作用
然而,母語對於外語學習只是一種阻礙嗎?或者是母語對於非英美語系人士學習外語時,其實具有積極作用?
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副教授廖柏森表示,非英美語系國家實施「全英語教學」時,往往貶抑母語,而忽略了母語在學習外語時具有正面的輔助效能。
「語言學習主要是一種認知性的心智活動,也就是要依賴學習者先前習得的知識為基模(schema),才能理解、記憶甚至創造新的知識;比方我們學習chair(椅子)這個英文單字,必須先有中文的『椅子』概念或是具體的椅子為依託,才能理解自己學了什麼,」換言之,母語正是人們心中最佳的知識庫、工具箱,如果沒有母語為輔助,人們思考和探索新的知識,尤其是以外語形式呈現的知識時,將會事倍功半,甚至不知所指。
學習新事物 母語是依託
廖柏森不否認,透過眼、耳、口說等各個感官參與語言學習,確實能增強英語接收、理解、甚至表達能力,並能逐漸養成以英語思考的模式;「不過這必須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師本身的語言能力要很高,才不會傳達偏差的、或是有缺陷的訊息,誤導學生。」
何況即使師資的問題解決了,例如聘請外籍教師,但是學生學習時本然地就會倚賴母語,以母語為理解新事物的基礎,因為母語最能讓人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萬一外籍教師本身並不能說學生的母語、不能做為母語與外語的「轉譯者」,而學生又沒有很好的專業和語言兩種素養,則全英語教學反而會讓學生學習效果大降,容易有挫敗感,在課堂上不知不覺地「半聾半啞」。
因此,以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強調母語並非學習英語的障礙,反而是學習上的一種可貴資源,學生能以他們學習母語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發展使用英語溝通的知識和技巧。
能比較差異 學習才深刻
廖柏森以自己身為翻譯者的經驗表示,翻譯者本來就是「穿梭於兩種文化之間」的中間人,而母語是翻譯者自身擁有的學習資源,讓翻譯者接觸不同語言的文化差異時,有某種聯繫或比較的基礎,「這種比較有益於加深理解,這才是翻譯最快樂的地方!」換言之,學習新事物時無須全盤拋棄母語,反而應該善用母語與學習的關係。
大考中心曾經研究學測英文成績分布,滿分20分的英文作文,除了有上萬名考生抱鴨蛋外,平均分數更只有約6至7分,讓很多英語教授都很驚訝,考生至少學了6年的英文,卻連基本的寫作能力都沒有。
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副教授廖柏森認為,國、高中教學重視單字的拼字,忽略搭配詞教學,是導致學生無法寫出英文作文的關鍵之一。
他進一步分析,文章是單字的連結組合,學生學英文重視單字,加上考試以選擇題為主,學生與其在英文作文上想多拿分,不如多背文法單字拿分來得快;加上8成學生畢業後,根本不會用到英文作文,因此學習動機並不強。
廖柏森表示,英文作文被忽略,所以常常會看到學生寫出中式英文,例如今天早上,應該是「this morning」,很多學生會寫「today morning」,更多學生不是today拼錯就是morning拼錯;做研究是「do research」,但很多人都會寫「make research」。
他建議,學生可以藉由大量閱讀來提升英語寫作能力,所謂大量閱讀不是每週讀半小時,而是每天至少閱讀1小時,時間久了,就會感覺到真的要寫,就沒那麼困難;真的想要學好,國高中生可以寫完作文,請老師批改,進步較快。
長期從事台灣英語教學的空中英語雜誌創辦人彭蒙惠也說,考試造成老師很大的壓力,而忘記學英語最大目標是「實用」,不是考100分,因此許多學生學了英語,卻不知道怎麼使用。
彭蒙惠表示,學英語要學實用的英語,學而不用,就沒有真正學到,學而有用,學生才會更喜歡。她在教英文時,給學生單字卡,一定會教學生短句,告訴學生怎麼使用。
「英語一定要天天用」彭蒙惠說。她以自身為例,她學中文也是多唸句子、多練習,例如常講的「要去哪裡?」,她一開始會受英語影響講成「去哪裡要?」,多聽、多講、多練習就會進步。
國人常嘆自己英語不好,在學者眼中,要讓英語好並非難事,端看學習者自己是否有心,想要學好英文,別忘學習搭配詞,即了解英文單字使用方法;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一定要花時間多接觸、多練習。
以下再介紹英文中幾種常用的構詞方法 (word formation):
◆ 衍生字:在字詞上加「詞綴」可以形成新的字詞,稱為衍生字。
Ex. semiconductor(半導體)= semi(一半)+ conductor(導體)
Ex. workaholic(工作狂) = work(工作) + aholic(對…狂熱的人)
◆ 複合字: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完整獨立的字所組成的字詞,稱為複合字。
Ex. brainwash(洗腦) = brain(腦) + wash(洗)
Ex. hit-and-run(撞人逃逸)
Ex. world-class(世界級)
例句(Time):Japan transformed itself from a producer of cheap transistor radio to a world-class innovator.(日本從廉價的電晶體收音機製造者轉型成為世界級的創新者。)
◆ 頭字詞:把詞組中每個單字起首的第一個字母提出來並重新組成另一個簡短的字,可避免原文過度冗長。
Ex. APEC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Ex. 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 去氧核糖核酸
例句(Time):Chimps and humans share almost 99% of their DNA.(黑猩猩和人類的去氧核糖核酸幾乎有 99% 是相同的。)
◆ 縮寫詞:有些英文拼寫較長的字詞具有簡縮的形式,也就是把該字的某些組成部分去掉,但在使用上仍視為完整的字。
Ex. ad (advertisement) 廣告
Ex. co. (company) 公司
【練習題】
今天學到了四種英文常用的構詞方法,以下是從這四種方法所摘錄出來的題目,請嘗試寫出以下新聞英文用詞的詞義,也可以使用字典或參考書集來協助理解哦:
1. hyperactive
2. deep-pocketed
3. MRI
4. sci-fi
【解答】
1. hyperactive 過動的 = hyper(超過)+ active(主動的)
2. deep-pocketed 多金的
3. MRI 核磁共振攝影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4. sci-fi 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
2.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錯誤:時光與潮流都不等人。
正確:時光如同潮流一樣不等人。歲月不饒人
3.His mother died of difficult labor.
錯誤:他的母親死於工作勞累。
正確:他母親死於難產。
這一句中labor的意思是“分娩,生產”,difficult labor的意思是“難產”。又如:First labor is often slow.(第一次生產的過程往往比較慢。)而“苦工”、“累活”的英文是hard labor。一般而言,英語單詞的詞義往往比較靈活,意思經常取決於上下文,在不同的語境裡,labor一詞的解法可以大不一樣。如:
He soon learned to do a new labor. 他很快學會了一個新的職能。
At last I woke him after much labor. 我費了好大大氣終於將他叫醒。
4.Many people sleep late at weekends
錯誤:很多周末晚睡。
正確:週末很多人睡懶覺。
此錯譯在沒有弄懂Sleep的真正含義,而將其等同於中文的“睡覺”。英語的動詞有短暫動詞和持續動詞之分,分別表示短暫的動作和持續的動作(或狀態)。Sleep是一個典型的持續動詞,表示“在睡覺”。而中文的“睡(覺)”既可以表示短暫動作“上床睡覺”之意,也可以表示“在睡覺”的持續動作之意。所以原句的意思實際上是說“許多人睡覺一直睡到很晚。如果是晚上很晚才上床睡覺,英文應該說stay up late。
5.It’s a good father that knows his son.
錯誤1:知道自己兒子的父親是個好父親。錯誤2:知子莫如父。
正確:再好的父親也未必瞭解自己的兒子。
很多人覺得這類說法很干擾,好就好,不好就不好,為什麼要這麼拐彎抹角?想想中文,不是也有,我好容易完成了這份報告,意思其實是好不容易。這裡的good father(好父親)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從意義上說,應該理解為“要是有這樣一個父親,即真正瞭解自己兒子的父親,那有多好”,言外之意是“可惜沒有這樣的父親。這個句型常見,類似的句子很多舉例如下:
It’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 好馬也有失蹄時。
It’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 再糟糕的鳥也不會弄髒自己的窩。(有家醜不可外揚之意。)
It’s a good machine that works without power. 無論機器怎麼好,沒有電就開不了。
It’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 再長的巷子也會有拐彎的。(意為否極泰來。)
音譯造新字 傳遞異國感
師大翻譯所所長廖柏森表示,因為中國大陸國力增強,全世界媒體都予以關注所造成的文化現象,很多西方媒體都偏好以音譯造新字,一方面可以產生異國的風味與感覺,一方面也可以更精確地傳達該字在中文世界的意義。
他說,西方讀者很喜歡如此,他們很關心中國的發展,對中國充滿好奇,而這種新創的字,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以及那種強烈的異國的感覺,如果用英文的舊有字去描述,反而喪失了新鮮感,沒有新意。
大陸的人大政協「兩會」一詞,也已變成了lianghui,是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最早使用;還有貨幣單位jia(角)和yuan(元)也已被收入英語詞典,有趣的是,yuan這個詞現在還可以用來泛指錢(money)。
漢詞語進入英語,或多或少經過一定改造。改造方式有音譯、意譯、音意合譯和音譯加詞綴。例如,漢語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臘詞「nautes」(航行者)組成英語單詞taikonaut(太空人),用來指中國航天員,現已收錄牛津詞典中。
但畢竟中英文的句型結構不一樣,英翻中時需要使用中文讀者習慣閱讀的報導形式來呈現,因而也有許多句子翻譯的原則和技巧需要注意。而且在翻譯教學上,單句翻譯練習因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可以針對特定的譯法加以分析討論,相當適合自學翻譯時用來強化技法意識。以下介紹新聞句子翻譯的其中一個基本譯法──順譯法:
順譯法
按照原文行文的敘述順序譯出,無須考慮改變原句的形式結構,可說是最基本的譯法。譯者只要在透澈理解原文後,再依序用譯文表達即可。新聞翻譯中,用順譯法翻譯新聞的頻率相當高,這是由於英文陳述事件的先後、邏輯的關係等與中文的詞序相近。
但順譯並不等於逐字直譯,雖然兩者都是按原文行文的順序進行翻譯,但在順譯句子的過程中還是有可能加減句中組成的成分或加以局部轉換,以便讓譯文更加流暢通順。如以下例句:
【例句1】
Some also argue that China’s GDP is underestimated and its investment rate exaggerated. (FT)
有些人也認為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被低估,且其投資率被誇大。
【例句2】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fish export trade has grown fourfold, to 30 million tons, and its value has increased ninefold, to $71 billion. (Time)
過去 30 年來漁業出口貿易成長四倍達 3,000 萬噸,總值則增加九倍達 710億美元。
【例句2 說明】
以上英文是由對等連接詞 and 所連接的兩個子句,逗號有四個之多;譯成中文時按原文順序來翻相當自然,而且合併後逗號只剩一個。
請試以順譯法翻譯以下的句子:
1. Indian companies occasionally run into xenophobia and protectionism.
2. But experts have cautioned that there are still large problems to resolve.
3. But even the toughest critics acknowledged that these studies have enormous potential.
解答:
1. 印度企業偶爾會碰到仇外情事和保護主義。
2. 但是專家警告說仍有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
3. 但即使是最嚴苛的批評者也承認這些研究具有龐大的潛力。
評析: 譯者可能看到hang 就以為是上吊絞死,因此就譯成「那就死好了」。其實hang in there是要三個字一起看的片語,是美國人口語中常用來鼓勵別人繼續堅持下去。筆者記得以前在美國讀書時常覺得很辛苦,偶爾向美國同學抱怨一下說I’m exhausted.而通常他們就回應說Hang in there.意指再堅持努力下去。
Does Sweden rock, or what?
誤譯: *瑞典人聽不聽搖滾樂?
正確: 瑞典真的太棒了,不是嗎?
評析: 這句來自Discovery頻道上介紹瑞典的節目,這種標榜高水準的節目,其實翻譯上的錯誤也屢見不鮮。首先Sweden指的瑞典這個國家,而不是指該國的人。「瑞典人」要用另一個字Swedish,而且Swedish還可表「瑞典語」。
另外,rock在此句不是指搖滾樂,而是美國的俚語,指某物「很棒」的意思。
其它誤譯的例子還有:
I can kill you in a heartbeat. *我可以讓你死於心臟病。
Toes are overrated. *已經沒那麼多腳趾了。
Don’t take this the wrong way. *千萬別選錯路。
We got to put the whole thing on hold. *我們要掌握這件事。
That one right there. *右邊那個。
Let me worry about that. *你是想讓我擔心。
大家可想想這些句子的翻譯到底錯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