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適應人類社會傳達感情、交代事件等事務的誕生而產生的.很多非文學類文本的翻譯工作,包括軟體手冊和其他商業及專業文本,注重的是意義的傳達,以能通順傳意為主要要求。除了出版業以及本地化相關產業外,很多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也需要大量的翻譯人才。
如果說非文學作品的翻譯是一項可以學習的技能的話,那麼翻譯文學作品甚至詩歌,往往可以說是一門藝術,需要一些天賦。文學翻譯出於美學的考量,在翻譯時不能僅注重字對字、詞對詞的翻譯,更不能忽略了文化間的不同點,否則經常會導致譯文在語意、美感、風格上的流失。總之,一個優秀的翻譯人員必須在準確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很好的平衡。
從日文翻譯的運作的程式上看實際包括了理解、轉換、表達三個環節,理解是分析原碼,準確地掌握原碼所表達的資訊;轉換是運用多種方法,如口譯或筆譯的形式,各類符號系統的選擇、組合,引申、濃縮等翻譯技巧的運用等,將原碼所表達的資訊轉換成解碼中的等值資訊;表達是用一種新的語言系統進行準確地表達。
翻譯的形式和內容如此紛繁複雜,從中抽象出一個具有哲學高度的翻譯的定義也是一項非常艱難的重任,國內外的眾多學者對此作出了許多努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不同的角度對日文翻譯活動作出了概括和總結。
過早學習無法理解英語的語法和規則,只能靠死記硬背。是按照學母語的辦法去學的,學了還是要從學,要知道我們是在學外語啊!我們所處的環境並不允許我們按照學母語的辦法去學,我個人認為,真正的雙語建築翻譯人才是不存在的,總有一個是母語。有些人小學時就把小孩送到英國,結果是在英國的時候英語好,在中國的時候漢語好,沒有一個真正好。此外你還要考慮教育成本,這麼大的投資能收回來嗎?特別對咱窮人的孩子而言。不過你願意把這些錢花在中國的話,一樣能學得很好。除非你像印度上流社會一樣,他們從小把孩子送到英國,刻意讓英語成為他們的母語,而這些孩子根本就不會印度語,這是犧牲母語換來的,而多數印度人包括商人、技術人員的英語發音很糟糕,根本不能和上流社會流利的英國英語相比。
英語中的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的使用也是同樣道理。語法是為人服務的,語法是個好東西,只要掌握了規律,懂得了語法的道理,學習是可以投機取巧的,要多走捷徑、少走彎路。說語法重要,是指基本語法,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說不要太注重語法,是指不要過分玩弄語法,挑剔介詞副詞的用法,比如說給某人打電話是不是只能說call someone on …(電話號碼), 乘坐某航班是不是只能用on FLT No…. 。另外還有一個口語和書面語的問題,很多朋友總是說自己的口語不好,問我如何提高口語水準。我的回答很簡單,首先要搞清楚是口語不好還是基礎根本就不好。據我所知,大多數人是基礎根本就不好,聽不懂的同樣看不懂;說不出的同樣寫不出。這是因為如我上面所說,我們是在學外語,不是學母語,所以我認為要想提高口語法律翻譯,還是離不開基礎,不能單獨學口語。
母語有可能口頭好,卻寫不好。外語的書面語和口語應該是齊頭並進的,不應該分割開來,口語好的人,書面語都好;而書面語好的人口語卻不一定好。書面語學好了,基礎打好了,功到自然成。
英漢兩種語言在名詞、代詞、連詞
常用英文翻譯方法與技巧
英漢兩種語言在句法、辭彙、修辭等方面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在進行英漢互譯時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需要有一定的翻譯技巧作指導。常用的翻譯技巧有增譯法、省譯法、轉換法、拆句法、合併法、正譯法、反譯法、倒置法、包孕法、插入法、重組法和綜合法等。這些技巧不但可以運用於筆譯之中,也可以運用於口譯過程中,而且應該用得更加熟練,因為口譯工作的特點決定了譯員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
指根據英漢兩種語言不同的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在英文翻譯時增添一些詞、短句或句子,以便更準確地表達出原文所包含的意義。這種方式多半用在漢譯英里。漢語無主句較多,而英語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語,所以在翻譯漢語無主句的時候,除了少數可用英語無主句、被動語態或 “There be…” 結構來翻譯以外,一般都要根據語境補出主語,使句子完整。英漢兩種語言在名詞、代詞、連詞、介詞和冠詞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別。英語中代詞使用頻率較高,凡說到人的器官和歸某人所有的或與某人有關的事物時,必須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詞。因此,在漢譯英時需要增補物主代詞,而在英文翻譯漢時又需要根據情況適當地刪減。英語詞與詞、片語與片語以及句子與句子的邏輯關係一般用連詞來表示,而漢語則往往通過上下文和語序來表示這種關係。因此,在漢譯英時常常需要增補連詞。英語句子離不開介詞和冠詞。另外,在漢譯英時還要注意增補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沒有明言的詞語和一些概括性、注釋性的詞語,以確保譯文意思的完整。總之,通過增譯,一是保證譯文語法結構的完整,二是保證譯文意思的明確。
翻譯並不是懂得外語及中文就可以做的工作。外語教學中的小說、詩歌、作文等課程與翻譯課程也是兩碼事。例如:
“I buried my head under the miserable sheet and rug, and cried like a child”
之一:我把頭埋在悲慘的被單和毯子下面,像孩子樣地哭了起來!
之二:我把頭埋在那彷彿感染了我的悲慘心情的被單和毯子裡,像孩樣地哭了起來!
之三:我把頭埋在那感染了悲情的被單和毯子裡,像孩樣地哭了起來!你看看:那一句把miserable 這一個字譯得較為傳神呢?
翻譯的幾種基本方 法
(一)詞類轉化法
由於兩種語言的差異,譯文與原文在語法結構上不可能完全對等,翻譯時需要轉換詞類,才能使譯文通順自然。詞類轉換有以下四種:
1.轉化為動詞
即有動作意味的名詞、形容詞、副詞、介詞翻譯成漢語時常轉換為動詞。
The turning point of my life was my decision to give up a promising literature career and begin a business career instead. (名詞decision轉化為動詞)
譯文:我生活的轉捩點是我決定棄文從商。
Man is becoming ful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safeguarding environment. (形容詞aware轉化為動詞)
譯文:人類正在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I open the window to let fresh air in. (副詞in 轉化為動詞)
譯文:我打開窗子,讓新鮮空氣進來。
2.轉化為名詞
即名詞派生的動詞,名詞轉用的動詞,部分形容詞及副詞譯成漢語時常轉換為名詞。
The young man, who looks and talks like a film star, is Li Ming’s brother. (look & talk為派生動詞轉譯為名詞)
譯文:那個年輕人是李明的哥哥,他的相貌言談像一個明星。
Tom is strong physically but weak mentally. (physically & mentally為副詞譯為名詞)
譯文:湯姆身體強健,但智力差。
3.轉化為形容詞
某些形容詞派生的名詞及副詞譯成漢語時需要轉換為形容詞。
We found difficulty in solving this complicated problem. (形容詞派生的名詞difficulty轉譯為形容詞)
譯文:我們發現解決這個複雜的問題是困難的。
The film “The Sixth Day” impressed me deeply. (副詞deeply 轉譯為形容詞)
譯文:電影《第六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形容詞轉化為副詞
英譯漢時,一些形容詞可譯為副詞。
The delegation was given a warm welcome by the students. (warm譯為副詞)
譯文:這個代`表團受到了學生熱烈的歡迎。
(二)詞義的引申
在英譯漢時,我們會遇到一些詞,如果用它們的本意不能準確自然地表達原意,這時需要根據上下文對其意思進行引申,找出恰當的詞語來表達。
We should give tit of tat to them.
譯文:我們應當與他們針鋒相對。
(三)增譯法
為了使翻譯的內容更忠實通順地表達原文意思,有必要增加一些原文中有其意無其字的詞。根據修辭或意義上的需要可增加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量詞、語氣助詞、表達時態的詞等等。注意只增詞不增意。
We are concerned about developing the abilities of all our pupils to the full, not just their academic ability.
譯文:我們關心的是全面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不僅僅是發展智力。
(四)重複法
為了使譯文更加準確生動或為了強調,往往重複原文中上下文才出現過的名詞、動詞、代詞等。
With his tardiness, carelessness and appalling good humor, we were sorely perplexed.
譯文:他老是磨磨蹭蹭,馬馬虎虎,脾氣有好得驚人,我們都對他毫無辦法。
(五)省略法
由於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翻譯時可省略一些不必要的冠詞、代詞、連詞、介詞、動詞。
Man must learn to walk before he can run.
譯文:人在跑之前,必須先會走。
Winter vacation is the time when I am least busy.
譯文:寒假是我最不忙的時候。
(六)正反換譯法
在表達一種觀點或描述一種事物時,英漢兩種語言都可以正說或反說。
1.正說反譯法:英語從正面表達,漢語從反面表述。
I prefer cooking at home instead of eating at a restaurant.
譯文:我比較喜歡在家做飯,而不喜歡去餐館吃。
The criminal was proved guilty beyond doubt.
譯文:罪犯證明確實有罪。
(七)分譯法
把原文中的詞、短語譯成一個句子或把一個簡單句譯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句子稱分譯法。
Heat is required to change ice to water.
譯文:達到一定熱量,冰就變成水。
(八)合譯法
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簡單句譯成一個單句。
The moon had been up for a long time but he slept on.
譯文:月亮上來很久,他還是睡不著。
(九)被動語態的翻譯
1.依然譯成被動句
Competition in business is regarded to be a means to earn money.
譯文:商業競爭被認為是一種賺錢手段。
2.轉譯成主動句
A contingency plan was hastily drawn up.
譯文:應急計畫很快定出。
(十)從句的譯法
1.主語從句、賓語從句、表語從句在翻譯時可按英文的語序譯成相對應的漢語。
What has happened is no surprise to us.
譯文:發生的事對我們不奇怪。
2.定語從句的譯法
定語從句分為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兩種。因此,定語從句的翻譯有三種方法:前置法、譯成獨立句及譯成狀語從句。限制性定語從句適用於前兩種,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常譯成狀語從句。
Electronic computers, which have many advantages, cannot do everything instead of man.
譯文:電子電腦有很多優點,但不能替代人們做一切事情。
3.狀語從句的翻譯
狀語從句在漢語中一般放在主句前面,而在英語中則比較靈活,翻譯時應注意調整順序。
No matter what happens, she never gives up.
譯文:不論發生什麼事,她決不放棄。
(十一)長句的翻譯
應注意切分,可採用順序法,變序法和分譯法處理。
1.順序法
You very likely give other passengers a quick glance to size them up and to assure them that you mean to threat.
譯文:你很可能迅速地瞥一眼其他乘客,以此來打量他們,並讓他們確信你對他們沒有威脅。
2.變序法
We were most impressed by the fact that even those patients who were not told of their serious illness were quite aware of its potential outcome.
譯文:我們對這種事實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即使是那些沒有被告知病重的病人都很清楚其病情的可能結果。
3.分譯法
Long after the 1998 World Cup was won, disappointed fans were still cursing the disputed refereeing decisions that denied victory to their team. A researcher was appointed to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some top referees.
譯文:在98年世界盃得主產生很久以後,失望的球迷們仍在咒駡那些有爭議的裁判裁決,這些裁決使他們的球隊與勝利無緣。一位研究人員被任命去研究那些定尖級裁判的行為。
1.加強自身基本素養
所謂基本素養,是指翻譯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亦即對翻譯者的基本要求。除了應該具有高尚的“譯德譯風”和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之外,譯者必須具備三方面的素養,即一定的英語水平、較高的漢語修養和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大量的翻譯實踐表明,這三方面的素養越高,越能順利地完成翻譯工作。關於英語水平,應注意打牢基礎,擴大詞彙量,廣泛閱讀,最好能聽、說、讀、寫、譯五方面訓練同時並進,較之單攻翻譯能更快提高英語水平。在漢語修養方面,應加強語法、邏輯、修辭等方面知識的研修,多閱讀、多寫作、多練習修改文章。在學科專業知識方面,要努力精通本職業務,多了解相關專業知識;經常閱覽國內、外護理專業期刊,掌握學科發展動態。
2.在翻譯實踐中錘煉
翻譯是一項創造性的語言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不通過大量的實踐而要提高翻譯能力,無異於想學游泳卻又不下水一樣。當然,實踐也要講究科學性。初學者若無行家里手的指點,最好是先找一些難度切合自己水平且有漢語譯文的材料進行翻譯練習。自己的譯文寫成後同人家的譯文相對照。先看看自己在理解方面是否準確,其次看看自己的表達是否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從中找到不足。隨著水平的提高,可找些比較簡單的本專業基礎知識方面的文章進行翻譯,以後逐步過渡到英文護理文獻的翻譯。堅持循序漸進多翻譯多投稿,定會果實累累。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最好能堅持每天都多少搞點翻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大有長進。
3.向他人學習並勇於創新
初學翻譯的同志一方面可多讀些英漢對照類閱讀材料或有漢語註釋的英語讀物;另一方面還可根據譯文類雜誌上提供的某篇譯文的原文出處去查找到相應的原文,繼而進行對照閱讀。通過對比分析,可以找出自己的差距,學習和吸收他人在理解原文精神和翻譯表達等方面的長處,促進翻譯能力的提高。如果是自己選材進行翻譯,當遇到問題難以解決時,要虛心向他人求教。另外經常閱讀一些有關翻譯技巧的書籍,也有助於翻譯能力的提高。與此同時,還要有敢於創新的精神。在翻譯過程中,既不能拘泥於別人提供的譯文,也不能受囿於以往形成的條條框框。隨著翻譯能力的不斷提高,可以根據翻譯標準的要求去創造新的表現手法,進一步完善翻譯工作。
綜上所述,初涉翻譯領地的朋友,應不斷加強自身素質修養,只要勇於實踐,在翻譯的田園里辛勤耕耘,翻譯能力就會不斷提高,一定能結出豐碩之果。
二、關於字體、字型大小
1、一般來說,段落字體採用Times New Roman,字型大小為12(小四),常規字形
2、標題:
一般來說英文翻譯各級標題的字型大小均與段落的字型大小相同。
標題1(如“1”):加粗字形,詞首字母大寫,其餘小寫;
標題2(如“1.1”):常規字形,詞首字母大寫,其餘小寫;
標題3(如“1.1.1”):常規字形,標題首詞的首字母大寫,其餘小寫;
標題4(如“1.1.1.1”):傾斜字形,標題首詞的首字母大寫,其餘小寫。
三、關於數量
1、 在錄入數字時,注意力應特別集中,並逐一默讀校對。
2、 原文中用“萬”來表達時, 一般宜把“萬”英文翻譯成thousand或million(不足1.0 million的一般應換算成thousand);換算後,應認真校核是否有數量級上的差錯。不 過, 如果原文中有大量的數位表格,且採用“萬”來表達時,則不再換算,以減少工作量並避免差錯。
3、在使用法定計量單位時,應注意字母的大小寫。如:kN、kW、km是對的,而KN、 KW或kw,KM或是欠妥的。
四、關於表格
1、 當表格長於一頁,在拆分表格時, 應注意“項次”的完整性。
2、在表格稍大於一頁時,可通過縮小字體或行間距,來使之容納於一頁。
五、關於頁碼
頁碼按原文的格式。
六、關於中文拼音
在音譯中文時,應注意拼音的正確性,對無把握的,應逐一翻閱字典。特別要注意z、c、s與zh、chi、shi的區別,n與ng的不同。
七、地名的英文翻譯:地名翻譯採用雙重標準。
1、在地名標牌上,全用中文拼音,在專名與通名之間適宜加一空格的,加一空格;
2、對於一般科技文章,如可行性研究報告、環境評價報告、論文翻譯、公證翻譯等,通名可譯為英文,專名可用中文來拼,必要時可用小括弧加注;但如專名是美好(或至少不是負面)的,且易於翻譯的,則宜意譯,並在必要時用小括弧加注。如中文的專名和通名各只有一個字,則應用中文拼譯其全名後,再加意譯(岳廟、蘇堤、沈宅不在其例,因實際上專名已有省略)。
八、關於人名
所翻譯的姓與名之間加一空格,詞首大寫,其餘小寫。雙名的兩字之間無空格或連字號。
九、單位名稱的翻譯
通名(如公司、廠、店等)應翻譯為英文,專名可用漢拼,但如專名是美好(或至少不是負面)的,且易於翻譯的,則宜意譯。
一、直譯或基本直譯新聞標題
直譯和意譯孰是孰非在我國譯界爭論不休,迄今未有定論。筆者以為,兩種譯法各有長短,翻譯中需視實際情況而定,揚長避短。但無論直譯還是意譯,都應把忠實於原文內容放在首位。就英語新聞標題翻譯而言,筆者以為,如果英語標題的含義明白,譯成漢語以後中國讀者不至於產生理解上的困難,可考慮採用直譯或基本直譯。比如:
Putin faces harsh press criticism over terror
普京因恐怖事件受媒體嚴厲批評
Olympics Begin in Style; Swimmer Takes 1st Gold
奧運盛事開幕泳將喜奪首金
UK’s oldest person dies at 115
英國第一壽星謝世,享天年百歲又十五
以上三則新聞標題屬於直譯或基本直譯,沒有洋腔洋調,顯得很自然流暢。又如:Ugly Duckling N-Ship at Last Gets Happy Home醜小鴨核動力船終於找到安樂窩
這則新聞講述的是某國一艘核動力船,因許多國家擔心核污染而拒絕讓其靠岸,所以只得在海上到處漂泊,歷經周折之後最終被獲準在一港口停泊。原標題中以調侃的語氣將這艘核動力船比喻成安徒生筆下的“an ugly duckling”(醜小鴨),這也是大眾早已熟悉的典故,故譯文採用了“拿來主義”的直譯手法,讀者一看也就明白怎麼回事了。
二、翻譯中添加注釋性詞語
英語報刊的新聞標題往往迎合本國讀者的閱讀需要,而且由於思維習慣與東方人不同,英語新聞標題的表達方式也與中文有所不同。因此,翻譯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內外有別”的原則和我國讀者的閱讀心理,對國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有關信息、文化背景知識以及不符合國內讀者閱讀習慣的表達方式進行必要的變通,該刪則刪,該增則增。正如劉宓慶先生在《文體與翻譯》中說的:“即使是明白、易懂的新聞標題,我們在漢譯時也常需加上邏輯主語,或有關的人的國籍、事件發生的地點等等,總之必須增補介紹性、注釋性詞語以利讀者的理解,避免讀者產生誤會。”例如:
For bslans children, a legacy of nightmares
(俄羅斯:)劫後相逢,別城孩童仍似惡夢中
這是一篇特寫的標題,對2004年9月初發生俄羅斯別斯蘭市的學生人質遇難事件作了後續報道。報道記錄了孩子們在悲劇之後重返校園,原來許多好朋友都不見了,一個30人的教室裡只坐著5位小朋友。撫今追昔,孩童們悲恐之情油然而生。這則標題的譯文裡添加了“俄羅斯”一詞,主要因為別斯蘭不像莫斯科那樣出名,讀者可能一下子不明白別斯蘭是何處。此外,原文是兩個短語,不是一個主謂結構的句子,如果直譯,也不符合我國讀者的習慣。經過這樣的增刪處理之後,標題拉近了讀者與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距離。
三、盡量再現原文修辭特點
許多新聞標題不僅以其簡潔精煉引人注意,同時也通過運用各種修辭技巧,既有效地傳遞一些微妙的隱含信息,又使讀者在義、音、形等方面得到美的享受。因此,在翻譯時應盡可能地體現原文修辭特點,如雙關、比喻、押韻等,使譯文和原文在修辭上基本吻合,從而讓譯文讀者得到與原文讀者近乎一樣的感受。例如:
No Fans? “No fret!”
賽場沒人氣?“咱可沒生氣!”
上面這則標題點出這樣一個新聞事實:在雅典奧運會開始幾天,賽場觀眾寥寥無幾。在一場網球比賽時,8000多人的體育場只坐了500人。不過運動員顯得頗有風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們表示對此並不介意。原文兩行標題結尾處用了由兩個f起首的單詞fans(球迷)和fret(煩惱),構成了英語中常用的頭韻(all iteration)修辭手法,讀來很有節奏感。漢語沒有這種修辭方式,但譯文通過押韻加疊詞的手段,用“人氣”和“生氣”這兩個詞,在相當程度上體現出了原文的風味。再如:
After the Booms Everything Is Gloom
繁榮不再蕭條即來
其中的“Boom”和“Gloom”構成尾韻(rhyme),而漢語譯文通過“再”和“來”,也達到了押韻的效果,讀來朗朗上口。當然,這則標題還可有其他譯法,例如:一別繁榮一片愁容也是兩句八個字,不但首尾都押韻,而且把原文的事實性陳述化成了形象性描述,給人一種行文緊湊,一氣呵成的感覺。又如:
Soccer kicks off with Violence
足球開踢拳打腳踢
原文中的“kick off”指足球比賽中“開賽”或“中場開球”,但與後面的“violence”(暴行)一詞並用,立即在讀者頭腦中映出一副拳打腳踢的景象來。“足球開踢,拳打腳踢”這樣的譯文,既一語雙關,又前後押韻,表達了原文的幽默效果。
當然,由於語言和文化差異,一些英語新聞標題中的精彩之處很難用漢語再現。比如《英漢修辭比較與翻譯》中舉出的英國《聽眾》雜誌一個標題很具典型意義:
Britannia Rues the Waves
這個標題是變換英國海軍軍歌“Rule,Britannia”中的疊句———Britannia rules the waves (不列顛統治海洋),將“rules”(統治)改為“rues”(悲悼),意在諷刺日益衰落的英國航運業。從英語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倣擬(parody)修辭手法,因為Rules與Rues讀音幾乎一樣,意義卻相去萬哩,所以,不難想象富有幽默感的英國人看了標題會有何種感受。然而,這種兼具文化特色及語法修辭特點的幽默實在難以通過漢語再現,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捨棄標題的修辭特色,爭取譯出標題的基本涵義,否則可能會因詞害意,造成譯文標題的意義含糊。
四、採用翻譯權衡手法
有時,當一些英語標題或因修辭手法、或因文化及語言差異,在漢語中難以表現其微妙意義時,不妨根據英語標題字面意,結合新聞內容譯出合適的中文標題。這樣處理時,可根據漢語以及漢語新聞標題的特點,採用不同語法修辭手段,以取得最佳效果。
1.增加詞語使意義完整
就揭示新聞內容而言,英語標題傾向於將某一內容作“重點化”(accentuation)處理,不講究面面俱到。此外,由於英語單詞通常由數個字母組成,所以標題一般用詞不多。這兩點決定了英語新聞標題一般比較精煉簡短。而漢語新聞標題側重“全面性”(totalism),加上漢語是一詞一意,所以漢語標題用詞相對較多。有鑒於此,在標題翻譯時,可以結合漢語新聞標題的特點,適當增加一些詞語,使標題的形式更趨漢化,意義更趨完整。例如:
Older, wiser, calmer
人愈老,智愈高,心愈平
這條新聞聚焦於當今老齡化社
會,尤其是老人們退休後在處理各種問題時表現出來的睿智和冷靜。若按照原文逐字翻譯成“更老,更明智,更冷靜”,也不失為一個可以接受的譯文。但如果根據中國讀者閱讀習慣,增加“人”、“智”、“心”三個字,意義更加明確,句式也更齊整。再如:
Japanese dash to US to say “I do”
日本情侶蜂擁美國,牧師面前誓言“我願意”
這則報道是說,美國許多旅行社專門為亞洲國家的情侶推出美式婚禮服務,包括他們在教堂舉行正式婚禮等。這一舉措立刻受到眾多日本情侶的青睞,紛紛趕往美國體驗那種教堂婚禮情調。英語原題運用引喻(metaphor)的修辭手法。以“say‘I do’”來代替“get married”。略知西方文化習俗的讀者都知道,西方人在教堂舉行婚禮時,主持婚禮的教士會問雙方,“Do you take…to bey our lawful wedded wife/husband to live together in the state of matrimony?”(你願意娶/嫁某某為合法妻子/丈夫,共同過婚姻生活嗎?) 待雙方回答“I do”(我願意)之後,教士即宣布雙方正式結為夫婦。因此,“I do”在英語國家中已成為在教堂裡舉行婚禮的代名詞。由於多年改革開放,大多數中國人對西方教堂婚禮並不陌生,但如果把原題直接譯成“日本人涌往美國說‘我願意’”,未免太突兀,根據新聞內容加入“情侶”和“牧師”等詞,使譯文意義完整、更具可讀性。
2.套用中外詩詞熟句
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一直是國人的驕傲,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熟句至今廣為流傳。此外,不少外國作家詩人的名言名句經翻譯後也倍受人們喜愛。翻譯英語新聞標題時,酌情借用、套用讀者耳熟能詳的詩詞熟語,比較容易喚起讀者的親切感。例如下面兩則標題:
Bush’s daughters reach legal age to drink
布希雙嬌初長成 酒巷從此任縱橫
Singaporean star Gives Part of Liver to Save Dying Lover
若為愛情故肝臟也可拋———獅城上演感人生死戀
第一個標題說的是,布希一對孿生女兒經常因未成年酗酒而被媒體曝光,現在她倆終於到達了法定飲酒年齡,從此可以開懷痛飲了。另一個說的是,一位新加坡明星為救情侶而捐出部分肝臟。兩則標題的譯文都套用了讀者耳熟能詳的名句,比較容易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回憶一下我們在學校學語言的方式,都是單字跟文法開始吧?正確而且快速的語言學習方式,應該跟我們學習「母語」一樣的方式才有效。
不知幸或不幸,我是個電視兒童,同一部影片我有辦法重複看5遍以上,因此我由這樣的方式學會了英文以及日文,而且發音非常的標準。爸媽說,我好像根本學abc之前就已經會用英文說夢話,我把看了幾十遍的卡通檯詞全部都背了下來。我去日本也因為發音被誤認為是日本人,去紐約也被當時summer program還有所有同學誤以為我是當地人偷跑去報名。
所以我在這邊想要分享的是一個學習英文很有效率,而且很有趣的學習方法,叫做「影片重複觀看法」。
這個方法,你不需要把中文字幕關掉,事實上,你只需要好好的享受你覺得很有趣的影片就可以了。這個學習方法的主張是每一部影片你都至少看上5次以上,但不需要連續重複觀看,而是你想看的時候再拿出來看。(我很喜歡分享好笑的影片給朋友看,不論是在現場還是丟連結給對方,我都會再看一次,順便試著用別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影片)
至於為什麼這個方法是我認為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呢?因為在觀看影片的同時,你有所謂的「情境」跟「背景」包含在影片裡頭,你就會利用這些東西,開始用「英文」來理解「英文」。所謂的「語感」就是對語言使用的背景與情境有sense的意思。例如如何區分使用同義字的時機(smart, wise, clever的差異等等),單字、語感、慣用法、片語、語氣、文化、語言的幽默感,都同時可以學習到。
我來解釋一下我們的腦袋是如何運作的。第一次觀看影片的時候,有中文字幕,注意力通常會去放在「透過字幕理解影片內容」上,同時吸收「情境」跟「字幕」。你是不是常常發現,你在看一些很好笑的節目時,有時候觀眾在笑,你卻不知道到底有什麼好笑的?這是因為你是利用「中文」去理解內容,而不是利用「英文」。但不用擔心,看影片的時候需要用到的機能太多,所以你並不會被太多的中文影響。
第二次觀看影片的時候,因為你已經對這個影片的內容有了基本的理解,你的注意力會開始抽離字幕,開始聽到「英文」(其實第一次你在看影片的時候是聽不到英文的)。英文程度比較好的人,通常會在第二次看影片的時候會覺得最好笑,因為他已經開始部分用英文去理解內容。而你這時候會把注意力去用在更細節的「情境」上,還有你第一次看得時候看不懂或是忘記的地方。
第三次觀看影片的時候,基本上你根本都已經完全知道這影片在幹嘛,哪時候會出現哪一個句子,會出現什麼狀況跟情境都在你的掌握之中,所以這時候情境與背景也開始變得不重要,你會開始把注意力放在語文上面了,你會開始聽到單字、片語,然後跟之前學習的英文內容做基本的聯想跟連結。這時候「制約」已經形成,「重複」開始產生效果。
一個單字聽過或看過7遍你就可以把它記下來,這也是為什麼看影片學語言是很有效益的原因之一。一般語言時常使用的單字跟片語都有一定的量,例如中文字是5000個、西班牙語常用單字大概只有2000個。你不斷在不同的情境下聽到同樣的單字跟片語,你就會用「情境」而非用「中文」去跟單字做連結。這就是我們在嬰兒時期的學習方式,開始習慣用英文去理解英文。如果你有時候會知道英文如何表達,卻不知道中文是什麼的時候,你就知道你的方法對了。
第四次觀看影片的時候,基本上你大概已經可以跟著人物角色把台詞一起說出來了,只差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你會學會發音以及語氣,以及對於那個語言的「語感」做更一層的進化。這時候「重複」的力量又會加深,你會開始對某些單字跟片語有特殊的情感,例如你特別喜歡哪段,你就會把它背下來,分享給你的朋友笑一笑之類的。
第五次我想我不必贅述,就是另外一次「重複」,加強第四次的效果。
不斷重複聽到同樣的單字和片語時,你就一次一次地淺移默化的學習了很多單字跟片語的用法、發音、語氣。之後遇到類似的狀況,透過制約,你就會浮現這些片語跟單字。在你浮現這些片語跟單字或是句子的時候,又是另外一次印象加深。這是你光用背單字無法同時吸收的東西,因為單字本身不會給你情境、語氣和用法,只會給你一個狹隘的中文意義。
這時候有了一個語言的Database,在閱讀上就會簡易很多。當你學會了一個語言的文字如何去「讀」,那麼你在試著「讀」它的時候,就會跟你已經存在的語音跟語意的database做結合,你在閱讀上就不會那麼困難。但如果你是從閱讀開始學習,你不僅對這個語言沒感覺,還要一直用中文在腦中翻譯之後才能理解,會非常的耗時而且不自然。
推薦大家可以去看一些很好笑的東西,例如國外的Standup comedies, Talk shows, TV series, YouTube的Comedy central,還有Variety shows等等,因為這些東西其實都是比較口語化的(美劇也請挑一些比較生活化的)基本上如果你常常看這些東西還有國外的資訊,你根本不需要住在國外也能大概知道那個地方的民情風俗,還有一些時事哏。其實現在網路這麼發達,要跟當地人接軌是相對容易的事情。
社群網站《Dcard》一名網友表示,隔壁房客時常大聲聊天,干擾她的睡眠。某次被吵到睡不著,但當她要親自敲門警告時,卻發現隔壁房客似乎在交媾,且女方裝高潮裝得頗辛苦,因此強壓下飆罵的衝動。
不過,網友還是無法安穩入眠,於是她想出「奇招」,拿出手機使用google翻譯的語音功能,大聲播放出「安安,不要再假高潮了好嗎」,隔壁房客便安靜下來了。
文一發出後,引起眾多網友熱議,許多網友大呼「超好笑」、「方法太酷啦」,也有網友表示「google小姐萬能阿」、「沒想到還有這招」,至於被其他網友問到「怎麼知道是假高潮」,發文網友回應「聽起來就超假阿,比低成本A片還假」。
雲林科大發展出的嬰語翻譯機花2年時間收集10萬筆嬰兒哭聲,只要透過APP錄下寶貝哭聲就會上傳到雲端比對資料,判讀哭聲原因,分成飢餓、尿布濕,還是想睡覺、不舒服等六大原因。雲林科大研發處研發長張傳育:「我們考慮很多,聲音頻率的特徵,包括大小聲和頻率等。」把嬰兒哭聲翻譯出來,而且男女嬰兒都適用,號稱辨識率高達92%。
嬰兒的哭聲真的可以判讀嗎,現在有APP號稱能翻譯嬰兒哭聲,我們就來實測看看到底準不準。播放新生兒哭聲,好激動,第一次測出來是想睡覺,咦好想不大對,第二次變成肚子餓,再重播一次又變成疼痛,三次都不一樣。
雲林科大研發處研發長張傳育:「他隨著家長的教育,他的哭聲會改變,受到外界影響也會改變他的哭聲。」受限於目前收集資料只到5個月前的新生兒,隨著環境變化、爸媽教育都會出現變化,導致翻譯凸槌,看來APP只能暫時輔助,想判斷原因、安撫成功,還是要靠經驗。